從「逃學威龍」到「五個小孩的校長」─淺談香港學生學習困難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是講述他是一名二十八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在學校偵破及瓦解了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逃學概況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而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以中學生比小學生為多,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學校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膽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時,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故中學生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問題、感情問題、自我形象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

綜合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狀況,發現子女不易表達的苦衷,了解到有沒有上面提及的成因。假如家長在了解子女的過程中有困難,有需要時可尋找學校社工或心理專家的協助。待把問題徹底瞭解後,家長可看看是否需要與學校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案,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子女解決逃學問題。

追求卓越可以去到幾盡?
在2015年9月份開學後一個月內已有三名學童自殺,據報章所說,是因為學業壓力「爆煲」而輕生,情況實在令人擔憂。當然每一個個案的自殺成因也可能很複雜,但似乎我們的社會是指向一種意識而令學童選擇輕生。事實上,近年在坊間我們經常會聽到「贏在起跑線」,以往在旺角有一個很大的廣告「Impossible is Nothing」,這些都是指向我們的社會要追求卓越,到底我們為了追求卓越可以去到幾盡呢?

眼看今天香港不少家長,在懷孕期已為孩子將來入讀的幼稚園準備,想法是這樣的:不能進一間好的幼稚園就不能進一間好的小學,不能進好的小學就不能進好的中學,不能進好的中學就不能進去好的大學,或甚至不能考上大學,那就不能找到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這情況不單在中上層家庭會出現,在基層家庭也是這樣。

另一方面,我們在香港亦不難會聽聞一些父母,由幼稚園開始已把子女的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每天除了上學,還要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和課外活動,再加上學校愈來愈多繁重的功課,以致學童每天也疲於奔命,享受不到作為兒童應該在這個階段無憂無慮生活的樂趣。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不應勤奮努力,追求進步,甚至放棄學業、工作、拿綜援、只等待別人救援呢?當然不是,這是另一個極端。

因材施教、直向比較
當我們靜下來細問,我們的社會好像已經忘記了「因材施教」,這個古老但又簡單的道理,只盲目的一味與別的孩子「橫向比較」,看誰高分、誰多參與課外活動等,總之是十項全能最好。其實,每個人的優缺點就好像我們的外表,非常不同,上天做我們每一個也是很獨特的,不能也不容易比較。相反,我們與自己的「直向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學童可與一年前的自己比較,數學、語文有進步嗎?待人接物有進步嗎?面對困難而不放棄的韌力提高了嗎?

靜思禱告
也許一個很出名的靜思禱告(Serenity Prayer),可以給我們一些面對事情的智慧,中文的翻譯是「祈求上天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給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我分辨兩者的智慧。」套用在學生方面,意思就是我們必須深切瞭解學童有哪方面可以有改進的地方,另一方面,亦要瞭解學生有哪方面較弱,可能盡上很大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問題是很多時不是學童本身不能接受自己強弱的地方,而是家長不能,亦分辨不到,硬將一套可能不適合的標準放在自己兒女身上,換來的是令學童苦不堪言、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家長亦覺得自己的苦心白費了,覺得兒女不聽話、感到灰心沮喪,對兒女將來成才的願望也好像落空了。

兒時美好回憶
作為家長,既然我們那麼著緊兒女的學業,目的也不外乎是希望他們將來有一個美好的前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童年時美好的回憶是兒童長大後將來面對逆境重要的支柱。故此,我們可想想為孩子帶來一個怎樣的童年經驗,以準備將來他們迎接更大更難的挑戰呢?不幸的是,有些成人前去尋找專業輔導的幫助,病徴上是因為一些抑鬱和焦慮困擾,但內裏核心的問題是因為非常不好的童年經驗導致,令他們長大後不能面對現今在工作或感情上的困難和壓力,甚至形成情緒病。

五個小孩的校長
我們作為家長或許會覺得,整個社會學習制度也是這樣,作為小市民的我們可以怎樣呢?也許本年「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套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迪。故事是講述一位在一所國際幼稚園工作的校長,因對現今教育制度感到意興闌珊,甘願以「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的$4500工資,成功挽救了一所原本面臨殺校,而只剩下五位學生的鄉村幼稚園的真實故事。當中的故事令我們不能不從新思考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習、師生關係的重要性、學校的基本責任、現今的社會和教育制度又出了什麼問題等,很值得家長、學校和教育當局再一次對我們的學生和教育作出全面性思考。

原載於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通訊,略作修改。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我為甚麼成為心理學家-寫給尋求職業方向的你

「一念無明」之啟示-人有病?社會有病?

《焦點追擊》-了解兒時受性侵犯對日後成長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