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甚麼成為心理學家-寫給尋求職業方向的你
我們不時在電影、電視看到人找心理治療師傾談,多是睡在一張半臥床、閉目下進行,這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不少人也曾問過我,為什麼會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事實上,成人早期其中一個重要人生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而我在不同場合也曾跟年青人探討擇業的話題,以下讓我嘗試與大家分享我個人擇業的經歷和體會,假如你正在擇業,希望能對你有一點啟滴。
從學生到工作
我出生於基層家庭,父母因忙於「搵食」也不大懂得怎樣栽培我們,從小到大我讀書成績只是一般,唸的學校也不是什麼名校。記得小學時,我的志願是想成為一位科學家,及至中學,因老師、特別是理科老師的教導很用心,對我啟發很大、影響很深,我當時很想在大學主修理科,畢業後成為一位中學老師,希望可以把我所學教導學生,亦可將人生道理和福音信息傳給學生。結果我真的在大學選修了「The Queen of the Sciences」─即數學科,畢業後真的當起中學老師來,在那一年的經驗裏,我除了上課教書,最喜歡就是和學生「傾計」,可惜現實是作為老師實在有太多任務要兼顧,故當了一年後,在沒有想得很深入的情況之下,便轉去做行政工作,起初只是想做一段短時間,誰不知一做就是八年了。當中我發覺自己本身的性格不是非常適合做純行政工作,但當中也「操練」了不少弱點:做事更有條理和系統;學懂如何與上司、同事和下屬相處和合作;如何執行政策;與及語文的改進等,這都是我在社會工作中才學習到的功課,對我成長及日後輔導別人(特別是關於工作中的困難)有很大的幫助,非常寶貴。
從工作到神學院進修
因著我在教會的事奉,接觸到一些精神病患者和有家庭問題的人,深深體會到他們的需要, 發現自己最想做的是與人「傾計」和助人渡過困難,經長時間考慮、祈禱和與家人商量後,我便辭去做了多年穩定之行政工作,全時間修讀心理輔導,因我深信心理學與信仰結合之重要性,選擇了在神學院進修。過程中,由以往讀理科轉至社會科學的心理輔導學和文科的神學,需適應和揣摩如何掌握這些學問,也要透過自己去見心理治療師,面對成長中的問題和突破性格上的弱點。因心理治療師除了知識和技巧外,最重要的一件工具就是自己,故必須把這件「工具」好好雕琢和打磨。
學習心理治療的歷程
畢業後,我開始從事心理輔導,接觸到不同需要的人,看到他們帶著五花八門的問題前來,當中他們要帶著不少勇氣才能打開自己,把不容易向人透露的困擾講出來,當中夾雜著不少眼淚。過程當中,我體會到人的心理是一樣非常複雜及矛盾的東西,即使是最常見的抑鬱症,不同人背後也有不同的成因和可能治療的方向,我必須透過持續進修和跟督導學習,不斷深化和研習所學,抽絲剝繭,學習進入受導者的世界,才能幫助他們從困境中出來,而當中亦要學習承受幫助別人時的情緒壓力和對自身強弱的發現,也要接受自己的限制。
同時間,我亦發現心理治療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既是科學,即有實証支持其對不同心理問題的有效性;另外,它又是一門藝術,因與受導者傾談時,不能硬把一套理論和技巧簡化地套在其身上,要知所進退,故「工多」才會「藝熟」。此外,心理治療師本身也要累積人生經驗和體會,對日常身邊和社會發生的人事物多加關注,培養自己的觸覺,才能做到在輔導別人時隨心所發,妙「口」仁心。而心理治療師本身亦要懂得好好照顧自己身心靈方面的需要,才能常常倒空自己,預備去承托受導者的問題和困擾。
而當我做了多年的實務工作後,雖然當中我已不間斷地持續進修,但覺得有需要更有系統地學習,故修讀了臨床心理學,並於美國完成深造及考獲當地心理學家執照,過程中除了認識美國和香港對精神心理問題的文化差異、醫療系統運作之不同,亦擴闊了我對心理治療的認識和體會,吸收了最新的知識、研究結果和透過資深督導傳授實務之整合。例如,我以往不知道心理分析可以和腦神經科學結合起來,成為一門專門的知識「Neuropsychoanalysis」,在美國的進修我有幸能接觸及學習了這方面一點點的知識和研究,引證了心理分析不少概念也有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根據,令我以往對心理分析的一些疑惑解開了。
從事心理治療的體會
假如你問我從事十多年心理治療的體會,最大得著是甚麼? 第一,當然是能夠透過自己喜歡的工作去養活自己和家人,我覺得這是自己的福氣。事實上,有資料顯示只有少於10%的香港人有工作滿足感,不少人甚至把自己一生人大部分時間也放在不喜歡的工作上,這令我聯想到希臘神話中被懲罰的西西弗斯,要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休止的痛苦。所以,當我鼓勵年青人在擇業時,應跟隨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不單單是因為社會的潮流和賺錢的程度而決定。
而第二方面的得著,就是我有幸得到受導者的信任,分擔他們的痛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能與哀哭的人同哭,跟他們同心同行。當然,不是所有受導者的問題我都能解決,因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幫助所有人,這亦是做心理治療最具挑戰性的地方之一。
職業心理測驗
假如你是一位大學生,正在尋索自己當走的路,感到前路茫茫,有點困惑,也拒絕社會給你的定型和倒模,你可以在大學的輔導中心,做一些性格、喜好與職業的心理測驗,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從而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工作範圍。
假如你是一位大學生,正在尋索自己當走的路,感到前路茫茫,有點困惑,也拒絕社會給你的定型和倒模,你可以在大學的輔導中心,做一些性格、喜好與職業的心理測驗,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從而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工作範圍。
發展心理學的啟示
我在三十歲時才轉做心理治療的行業, 以為自己經歷很特別,誰知當我讀到發展心理學談到成人早期擇業發展的一些研究時,發現不少人在頭幾年的工作中,也會有不少疑惑,問到底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從事這行業,就算是在大學接受專業訓練的人,例如律師、醫生或會計師等,也可能有過這些疑問,他們有些在工作幾年後真的會轉行,但也有些在經過一輪思考和爭扎後,留在同一行業裏面。事實上,一個人在工作中的探索,就好像我們在認識自己、尋找自己是誰一樣,需要時間和經歷,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所在。
前路由你創
希望我小小的分享,能在你尋索進修和工作方向時,對一個人在工作當中的心路歷程有多點認識,假如你看完我的經歷能得到一點點啟滴,便達到我寫這篇小文之目的了。另外,假如你是基督徒,下面是我在工作上的一點信仰經歷。
人生召命
話說多年前在一個聖經展覽,以下一段展出的經文彷彿上帝交給我的託付: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以賽亞書 61:1)。
看到這段掛在牆上放大了的經文,雖然我以往已看過很多遍,但當時的感覺非常震撼,我凝視了良久,像是上帝吩咐我,要用我的專業去服侍有需要的人,特別是「醫好傷心的人」這一句。故在餘下的人生,無論長短,我仍會繼續以心理治療去幫助人,並頒望能薪火相傳,能培育新一代的輔導員,希望有一天我離開世界時,能做到忠於所託。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以賽亞書 61:1)。
看到這段掛在牆上放大了的經文,雖然我以往已看過很多遍,但當時的感覺非常震撼,我凝視了良久,像是上帝吩咐我,要用我的專業去服侍有需要的人,特別是「醫好傷心的人」這一句。故在餘下的人生,無論長短,我仍會繼續以心理治療去幫助人,並頒望能薪火相傳,能培育新一代的輔導員,希望有一天我離開世界時,能做到忠於所託。
當然,每個人的經歷和際遇也有所不同,用基督教的述語,就是不同人有不同召命(Calling)。假如你也想多了解自己的召命,下面有一些書籍可推介給你。
拉維.撒迦利亞。譯者:杜華。(2015)。《人人擁有神聖的呼召》。台灣:聯經出版。
(Ravi Zacharias (2007).The Grand Weaver: How God Shapes Us Through the Events of Our
Live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黎永明、陳文紀、楊錫鏘及張祥志。(2016)。《創造神學與人生》。香港:天道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