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追擊》-了解兒時受性侵犯對日後成長之影響
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在今年奥斯卡電影頒獎禮得了最佳影片和原著劇本。故事講述波士頓一份地方報紙揭發當地天主教教會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的案件,調查過程中需要訪問已長大成人,即當年被侵犯的兒童、把真相說出來。雖然故事的著墨在於幾位主角記者調查案件的過程,而不是受性侵犯人士。有朋友問起,到底一個人受到性侵犯會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先看看以下一個虛構例子。
虛構例子
何生和何太是一對三十多歲的夫婦,雙方皆為專業人士,他們前去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是他們已結婚兩年,但婚後從未成功進行過一次性交。何生的媽媽很想他們生小孩子,而他們也不抗拒作父母,雖然他們的性生活有困難,但不想進行人工受孕,覺得不太自然。
在細問之下,他們在性生活的困難起初是何太不大願意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別說性交,就算是接吻或身體撫摸也不太想。在初婚時,他們曾嘗試有性生活,但何太每次一定要在晚上關燈才可進行,何生感到很苦惱,因他想欣賞妻子美麗的身軀,基於太太強烈的要求,他只好配合。另一方面,他亦發覺何太的身體有很大的異味,令他很抗拒。久而久之,因著太太的不情願和與他想像甜蜜的性生活有很大距離,他從新回到婚前用自慰去滿足自己的性需要。由於雙方也不再在性方面對對方有很強烈的訴求,在失敗了數次後便索性停下來了。
在與何生何太再進深傾談時,雙方也談到年幼時被性侵犯的經驗。何太是在12歲時曾被家中17歲之哥哥多次強迫她發生性行為,幸好她每次也拚死逃脫了。她從沒有向父母提及,因父母從早到晚也要工作,重男輕女,故她覺得父母不會相信她。自發生侵犯事件後,她很害怕與哥哥獨自留在家中。事實上,她放學後經常一個人在外面逛公司,她只喜歡看文具而不是服飾,也不喜歡與朋友一起,因覺得他們也不會明白自己,而她亦開始作中性打扮,穿闊袍大袖的衣服,留短髮,喜歡思考多於表達感受,刻意把自己的女性形象淡化,這與一般少女喜歡打扮的常態有很大出入。另一方面,她很想盡快離開家庭在外面生活,她知道必須要努力讀書,故除了看文具,她經常也會獨自在圖書館流連,看教科書或科幻小說。由於她非常努力,考入了大學讀會計,在一些很主動和有愛心的同學邀請下,返了大學基督徒團契,信了基督教並返教會,生活圈子漸漸擴闊,多了跟人交往。數年後在教會承擔了一些事奉崗位,關懷露宿者,在過程中認識了另一位義工何生。
至於何生被性侵犯的經驗,則是在7-8歲時,曾被15歲的女鄰居要求看其性器官及把玩,雖然起初他不大願意,但因每次她會給他糖吃,他以為只是玩遊戲,也覺得很開心,沒什麼不妥,故他沒有向別人提及,直至她搬家後便停止了這遊戲。他在9-10歲左右發現哥哥的黃色雜誌及影碟,開始私下觀看,他自慰的習慣從這時開始。另外,他在高中時開始返教會,每次看色情影碟(和日後看色情網站)並自慰後,也覺得自己不對,行事為人好像與所信的信仰不相稱,但基於信仰,他沒有跟別人發生過性關係,心中一直憧憬婚後美滿的性生活,及至他婚後並非如他想像,他感到很沮喪,並懷疑自己一直為信仰持守貞潔的信念是否值得。另一方面,當他長大後,才認知小時候是被人性侵犯的事實。
何生何太在認識的過程中,互相都有透露自己兒時曾被性侵的不快的經歷,雙方都覺得對方很明白自己,能把藏在心中多年從未向人道出的鬱結傾吐出來,他們因着同情共感慢慢交往起來,拍施數年後結婚。
個案分析
雖然以上是一個虛構例子, 但當中也顯示了一些被性侵犯後常見的情況,分述如下。
1.
為當前問題求助
除非是在兒童或青少年期,被發現曾被性侵犯而立刻作出求助,否則,往往是在事件發生多年後,因著當事人目前的困擾才去求助。而當前困擾著當事人的問題,有可能是由於過去侵犯事件的後遺症,如何生何太,他們是基於生小孩的問題,再看到其性生活的困擾,才去面對曾被性侵犯的經歷。
2. 羞於啟齒
不少人也覺得難於說出被性侵犯的經歷,甚至有些前去心理輔導的人士,雖然他們知道兒時發生過這些慘痛經歷,也不大願意在早期治療階段說出來,特別如果施虐者是家人,受害者內心往往也有很矛盾複雜的情緒,如何太的情況,雖然施虐的是哥哥,但父母的偏愛和疏忽,對整件事情也有一定的責任。故受害者往往需要在建立了一份非常安全的感覺之後才可慢慢說出來。當中有些人可能不能直接說出,要透過非語言方法表達出來,例如繪畫、沙盤或藝術治療等的方法表達出來。另外,亦有一些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後,在當前問題已經解決之後,才慢慢記起兒時曾被侵犯的經歷,但過程中當提及過去事件時,往往也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如在電影《焦點追擊》中看到的一樣。
3. 成長的失落、抽離
被性侵犯後有這麼多後遺症其中的原因,是因為受害的兒童或青少年會經歷一些失落,包括童年回憶的失落、健康社交的失落、學習機會的失落和對自我身體控制感的失落等(Lew,
2004)。而有些受害人由於要保護自己,也會發展出一些對人和對事的生存技倆和「防身術」(coping strategies),例如跟人相處保持距離,可包括身體或心理上的距離,有些甚至會去學習武術去保護自己。亦有些人會凡事猜想別人的動機,經常提防別人,看自己是否有機會被害等。可以想像,他們比較難與人建立健康合宜的關係。而在親密如夫婦的關係中,因把性侵犯和正常的性感覺混淆,為了逃避性侵犯感覺的重現,會盡可能避免與人發生性關係,甚至身體接觸,與何太的情況類近;有些人雖則也願意行房,不過有點像「交差」,只是盡責任地完成吧了,難言享受。
4. 身體、情緒的後遺症
有些受害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好像何太一樣,刻意淡化自己的女性形象,以減低外表對異性的吸引。當中亦有些會有暴食或厭食之情況,身體要不是過瘦或過胖,一方面以食物紓解情緒困擾,間接亦減低自己外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亦令身體處於一個不大健康甚至危險的狀態。研究顯示,曾受性侵犯人士較易受到抑鬱、焦慮、廣泛焦慮症、飲食失調、創傷後遺症和有自殺思想等問題困擾(Chou, 2012)。
5. 過度「性」化
有些後遺症剛剛相反,受害者可能會因為被性侵犯時有性快感而感到自己也有責任,不完全是侵犯者的錯,也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很污穢,自覺是「籮底橙」,心想「反正自己也不是玉潔冰清的人了,男人都只是對自己的身體有興趣」,故衣著談吐也充滿性暗示,很隨便與人發生性關係,以換取別人的愛、關心或物質等回報,有些甚至索性成為緩交少女或妓女,以性換取金錢。而有些甚至與普通朋友也很容易發生性關係,因他們很容易把關係過度性慾化,視身體的親密等同情感上之親密。
6. 短暫多變的關係
有些受害者既非以上的抽離或濫交,而是只能與人建立一些短暫的關係,一但關係較為深入開始有意見分歧就會抽離,在有意與無意之間不願與人建立深入的關係,很快在完結了一段關係就進入另一段新關係。在別人看來,會覺得他們「五時花六時變」,朋友如走馬燈。
7. 施虐、被虐的角色
有些受害者會在關係中與一位施虐者,進入一段被虐待的關係,這可包括身體、情感和性的虐待,在完結一段被虐待的關係後又進入另一段被虐待的關係,週而復始地一再認識一些施虐者。另一方面,亦有些受害者日後發展成為施虐者,更有些會在施虐和被虐兩者的角色中轉換,有時為施虐者,有時為被虐者。
8.
同病相憐的關係
有些受害者會與另一些受害人因著彼此有類似經歷而同病相憐起來,成為好朋友,起初時關係也不錯,亦覺得對方很明白自己,情況像何生何太一樣,但當關係再深入時,因著雙方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對對方有過大的期望,彼此也在關係中感到失望、沮喪,有些甚至選擇不再交往。
9. 不覺被虐的心態
有些受害者完全不覺得曾被侵犯,反而覺得施虐者對他們很好,因施虐者往往在侵犯他們的時候會用一些方法討好他們,正如我們俗語所說「金魚佬」的比喻一樣,受害者會因著這些好處而不能分辨被虐的經驗,特別是如果這些被害者受害時年紀很輕,根本還未建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能辨別對錯。受害者因著過早有性經驗,很早就對性發生興趣,這或許會令他們過早接觸色情資訊,甚至日後形成性沉溺的習慣,經常活在幻想的性愛當中,不能享受正常的夫婦性生活,情形有點像何生一樣。
心理治療的過程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當中,先要處理當事人當前的問題,如何生何太的例子是生小孩的問題,亦有些人是要解決人際相處、親密關係、性愛、工作、性格或情緒困擾等的問題,也有些受害人可能需要藥物治療的配合,以減輕情緒、焦慮、精神或失眠等困擾。在過程中,不同心理學家也可能有不同進路去幫助受助者,在評估合適後,有些心理學家可能會讓受導者談及過去創傷事件,目的是幫助他們整理創傷事件中相關的感受、想法、身體反應或價值觀等。例如,有些當事人在談及被侵犯的事件時,其想法或感受會停留在兒時被侵犯時一樣,好像變得像小孩子般去理解整件事情,與平日他們面對其他事情的成熟態度很不一樣。他們需要透過心理治療去整理整個創傷事件,以致日後可以用一個平常心去回望事情。
結論
研究顯示被性侵犯孩童發生的機會為100個當中有6至8個,平均被侵犯時的年齡為11歲(Chou, 2012; Tang, 2002),故被性侵犯的後遺症絕對不容忽視。以上只是基於這個案列舉了一些常見情況。事實上,有些專家會把性侵犯的後遺症歸納在下列七個範圍內:
(1)不良的情緒反應、
(2)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3)扭曲的自我評價、
(4)對身體/病患的影響、
(5) 對性愛的影響、
(6)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和
(7)社交功能的障礙 (Courtois, 1993)。
鍳於片幅,本文不能把所有情況仔細盡錄。作為心理學家,我深願透過《焦點追擊》這類電影,能唤起我們對性侵犯事件的關注,希望透過包括學校、家長和教會等志願團體通力合作,以減低這些個案的發生,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這對減少性侵犯帶來的惡果,絕對是最好的良方 。
(1)不良的情緒反應、
(2)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3)扭曲的自我評價、
(4)對身體/病患的影響、
(5) 對性愛的影響、
(6)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和
(7)社交功能的障礙 (Courtois, 1993)。
鍳於片幅,本文不能把所有情況仔細盡錄。作為心理學家,我深願透過《焦點追擊》這類電影,能唤起我們對性侵犯事件的關注,希望透過包括學校、家長和教會等志願團體通力合作,以減低這些個案的發生,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這對減少性侵犯帶來的惡果,絕對是最好的良方 。
參考資料
Chou, K.L. (2012).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the 2007 adult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3, 1365-1371. doi: 10.4088/JCP.12m 07946.
Lew, M. (2004). Victims No Longer (Second Edition): The
Classic Guide for Men Recovering from Sexual Child Abuse.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Tang, S.K. (2002). Childhood experience of sexual abuse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Child Abuse & Neglect, 26, 23-37.
doi: 10.1016/S0145-2134(01)00306-4.
原載於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通訊,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