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王子與公主」的煉成-淺談家庭中的自戀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虛構例子 長兄大明今年十五歲,讀中四,弟弟小明今年六歲,讀小一。他們生於小康之家,父母皆為專業人士,書香世代。在家庭中,他們自幼已被祖父母及父母視為寵兒,總覺得他們比別的小孩好看、聰明和聽話,不愧為其家族後裔。大明在小學時成績中上,初中還可以,但高中後因父母幫他選理科,不切合他的能力,結果成績一落千丈,大明因而不想上學,終日只想在家中打機、上網。父母因受過高等教育,感到很丟臉,已不停為他請補習老師,但也覺沒用,正考慮送大明到外國唸書以解決問題。而小明方面,他的成績雖名列前茅,但在學校經常被老師投訴有行為問題,如與同學相處不來、經常向老師告狀和動輒說不舒服而告病假等,父母都辯稱小明沒有問題,在家中一向很乖很好,還反指控學校老師因管教不善和處事不當,令升上小學後的小明出現不少問題,現正考慮為他轉校。 例子分析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可能不大了解大明的能力在哪方面,又或只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他身上(選理科),因而令大明想放棄學業;另一方面,他們否定小明的行為問題,只將所有責任怪罪學校。這種種的情況都反映了父母和家庭的「自戀」傾向影響了孩子的發展。而這些自戀的種子,亦在不知不覺中已埋藏在大明和小明的心田當中,並在學校的環境和與人相處時表現出來。假如這情況沒有改善,當他們長大後,會帶著不少自戀的心態去處事為人,屆時浮現的問題可能遠比現今更多更嚴重。以下讓我們了解什麼是自戀。 自戀的由來 自戀(Narcissism)一詞的由來,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叫Narcissus的男神,因自覺英俊而喜歡觀看在水池中自己的倒影,最終淹死在其中的故事。在心理學的討論當中,自戀可以是由健康(Healthy Narcissism)延伸到病態(Pathological Narcissism)。心理學家指出,健康的自戀在我們的成長中是需要的,因我們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信。但不健康或甚至病態的自戀,則會有以下特徵。 自戀之特徵 自我中心、傲慢、將自己的需要誇大、自覺很獨特而只有某些境界很高的人才明白自己、需要極多的讚美、有一種應分感、缺乏同理心、會剝削/利用他人、妒忌他人美滿的婚姻或成就; 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但這些幻想往往跟自身現...

「一杯涼水!夠定唔夠?」—關懷他人與自我照顧的平衡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過去十多年社會上有不少知名人士承認自己曾患有情緖病,更願意站出來分享如何面對及接受治療的經過,這令社會增加了對情緒病的認識及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另一方面,自去年九月到近月,社會上發生 20 多宗學生自殺個案,當中涉及學業、壓力、關係及情緒等問題,這令社會再一次關注受情緖 / 精神困擾人士的需要,我們亦開始意識到要關心他們,特別如果問題是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我們更覺責無旁貸,希望能防患未然。那到底我們應如何關心受情緒 / 精神困擾人士的需要呢?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了解受情緒困擾人士的基本需要,與及了解如何適切地關心他們而不會耗盡。 受情緖 / 精神困擾人士的需要 模擬個案 ( 一 ) Mary , 35 歲,在大專教書,為人一向踏實、穩重,家庭關係亦好。六個月前意外懷孕,因自覺未有心理準備,感到非常擔心和失預算,幾經掙扎後接受小生命來臨,但卻在三個月左右小產。她開始失眠,食慾不振,兩個月內體重輕了十多磅;每晚半夜醒來後就不能再入睡,早上起牀有很大困難;腦子裏有很多負面思想;對着一天要做的事情自覺不勝負荷,學生的功課和測驗卷遲遲未發回;白天不能集中精神,授課也覺無力,經常獨自流淚,卻説不出具體的因由來;感到心灰意冷,有時候不自覺地會想到死去的父母,心想倒不如早些回天家見他們吧。這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也沒有改善。 模擬個案 ( 二 ) 阿文, 20 歲,大學生,自小害羞,怕接觸陌生人,尤其是年輕的異性。自入讀大學後,阿文的情況更惡化,慢慢逃避到公眾地方或出席社交場合;他盡可能選擇非繁忙時間上學;上課經常選擇獨自坐在角落;到人少的地方購物;出外用膳會令他感到混身不自在;在擠迫的地鐵或巴士車廂內,他會擔心跟別人四目交投;他最怕出席的是多人的場合如大型聚會。阿文覺得很苦惱,因為其實他想結識多些朋友,甚至希望嘗試拍拖的滋味。 作為老師,朋友,同事或同學,你會作什麼去幫助如 Mary 和阿文的受困人士呢?有些人會選擇多 陪伴他們,聽他們傾訴,當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但這足夠嗎?有些基督徒會 帶他們返教會,為他們 祈禱,與他們看聖經,但覺得好像作用也不是很明顯,而有些受困擾人士 ( 如阿文 ) 亦會抗拒,那到底應怎樣關心他們呢? 為何...

《焦點追擊》-了解兒時受性侵犯對日後成長之影響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電影《焦點追擊》( Spotlight) 在今年奥斯卡電影頒獎禮得了最佳影片和原著劇本。故事講述波士頓一份地方報紙揭發當地天主教教會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的案件,調查過程中需要訪問已長大成人,即當年被侵犯的兒童 、 把真相說出來。雖然故事的著 墨在 於幾位主角記者 調查案件 的過程 , 而不是受性侵犯人士。有朋友問起,到底一個人受到性侵犯會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先看看以下一個虛構例子。 虛構例子 何生和何太是一對三十多歲的夫婦,雙方皆為專業人士,他們前去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是他們已結婚兩年,但婚後從未成功進行過一次性交。何生的媽媽很想他們生小孩子,而他們也不抗拒作父母,雖然他們的性生活有困難,但不想進行人工受孕,覺得不太自然。 在細問之下,他們在性生活的困難起初是何太不 大 願意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別說性交,就算是接吻或身體撫摸也不太想。在初婚時,他們曾嘗試有性生活,但何太每次一定要 在晚上 關燈才可進行,何生感到很苦惱, 因他想欣賞妻子美麗的身軀,基於 太太 強烈 的要求 , 他只好配合。另一方面,他亦發覺何太的身體有很大的異味,令他很抗拒。久而久之,因著太太的不情願和與他想像甜蜜的性生活有很大距離,他從新回到婚前用自慰去滿足自己的性需要。由於雙方也不再在性方面對對方有很強烈的訴求,在失敗了數次後便索性停下來了。 在與何生何太再進深傾談時,雙方也談到年幼時被性侵犯的經驗。何太是在 12 歲時曾被家中 17 歲之哥哥多次 強迫她 發生性行為,幸好她每次也拚死逃脫了。她從沒有向父母提及,因父母從早到晚也要工作,重男輕女,故她覺得父母不會相信她。自發生侵犯事件後,她很害怕與哥哥獨自留在家中。事實上,她放學後經常一個人在外面逛公司,她只喜歡看文具而不是服飾,也不喜歡與朋友一起,因覺得他們也不會明白自己,而她亦開始作中性打扮,穿闊袍大袖的衣服,留短髮,喜歡思考多於表達感受,刻意把自己的女性形象淡化,這與一般少女喜歡打扮的常態有很大出入。另一方面,她很想盡快離開家庭在外面生活,她知道必須要努力讀書,故除了看文具,她經常也會獨自在圖書館流連,看教科書或科幻小說。由於她非常努力,考入了大學讀會計,在一些很主動和有愛心的同學邀請下,返了大學基督徒團契,信了基督教並返教會,生活圈...

關係果真如此重要嗎?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關係 ── 人可以為之而生、為之而死。 無論是男女間之情愛、父母子女間親情之愛、還是朋友間之友愛,是生離或死別,關係還在時,人往往不太懂得珍惜,有時甚至覺得是應份。因為深入關係往往交纏著愛和恨,愛令人如沐春風,恨r令人痛苦萬分。從事輔導工作的人,經常也會看到人在關係中受盡折磨,仍存著很多幻想,既不能離開,又捨不得放下。 防衛性抽離( Defensive Detachment ) 人沒有了關係,是否就失去了人生意義呢?到底人們在關係中可以得到甚麼呢?有些人會將人分為「關係尋求型」( Relationship Seeking )和「關係逃避型」( Relationship Avoiding )兩類。但真有人不需要關係嗎?逃避人群是否就代表不需要關係?還是在關係中經歷太多失望、傷害,以致不想再受傷,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相處之道,此之為「防衛性抽離」。對某些人來說,人越長大,似乎就越懂得這個防身之術,更有些人可能會索性把感情不放在人身上,改而放在一些事物上,又或把人「物化」起來,當對方好像物件、工具般看待,不顧及其感受。當然,嚴格來說,這也是一種關係,只不過,這是人與物件間之關係,而不是人與人間之關係。 關係沉溺 (Relationship Addiction) 而另一個極端,就是有些人沒有了關係就好像世界末日一樣,呼天搶地,死去活來,無論怎樣也要保留或再找回這段關係,不論是勉力強留、還是當對方從未離開或死去,仍舊當對方存在地活著,此之為「關係沉溺」,有些失戀或婚姻失敗之人選擇自尋短見便是一些例子。或許這可令我們反省,失去關係對我們來說等同失去什麼呢?用回失戀的例子,失戀等同失去「一個愛自己的人」、「自我價值被否定」...那麼我們選擇自殺是否代表這些比生命更重要呢?這很藉得我們再思索自己的人生觀和信念吧。 共依存關係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此外,亦有些人和另一人建立了一份排外性極強、彼此依附之關係,雙方在這段關係中,非但不能幫助對方成長,反而助長對方在情緒、行為、思想或關係上之問題,這稱為「共依存關係」。例如幫助病態賭徒的專業人士發現,在他身邊往往會有一個願意為他「付出」的妻子。 施予和回報 (Giv...

輔導解碼(1)-心理輔導簡介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不少人對心理輔導也有以下的疑問:甚麼是心理輔導?見輔導的人是否「心理變態」?與家人或朋友分享有甚麼不同?本文寫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對心理輔導有一個基本認識,從而澄清一些誤解,以致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家人、朋友、同事或教會中的肢體,是否需要尋求心理輔導的幫助。 心理輔導是甚麼? 有些心理學家將心理輔導( Counselling )和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區分,認為心理輔導是幫助一些問題較輕微和正常的人,而心理治療則是幫助一些情況較嚴重或患有情緒/精神病的人士。有些則不同意這樣的區分,相信當中沒有一條明顯的界線,去分辨正常與不正常、輕微與嚴重,更索性把兩個名稱交換使用。不管我們接納那一個定義,相信只是程度問題而已。為了簡化起見,筆者在文中皆以心理輔導為統稱。 有別於藥物治療,心理輔導 是一種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治療方法,幫助求助者改善其心理困擾,而其情況可呈現在下列幾方面: 行為 : 例如失眠、過分整潔、過度工作、暴食/節食、自毀或傷人等; 情緒 : 例如抑鬱、過度興奮、焦慮等; 思想 : 例如負面、過分正面、多疑、偏激或簡化等; 性格 : 例如過分依賴或疏遠別人、難與別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等; 人際關係 : 例如戀愛/婚姻問題、親子教養問題、工作關係或朋輩關係問題等。 另外,亦有些求助者以自我認識、成長和性格更完整為輔導目標。 對於精神或情緒病患者,除了這些目標,也可幫助他們消減病徵或更有能力面對病徵所帶來的困擾,從而重新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進行的方式 心理輔導一般的方式是,求助者與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治療師,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所建立的一份治療關係 , 在這個基礎上幫助求助者面對其心理困擾,達致一同訂立的治療目標。 而在這個治療環境下,心理治療師和求助者也要遵守一些基本守則: 心理治療師方面:遵守專業守則,例如保密守則:即除涉及自殺、傷人、法庭要求,又或在求助者的同意下,心理治療師要對求助者的談話內容保密。 求助者方面:假如是面談輔導,一般也需要預約、付費 及準時出席面談等。 過程 一般來說,心理輔導是透過一個進程( proce...

從「逃學威龍」到「五個小孩的校長」─淺談香港學生學習困難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是講述他是一名二十八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在學校偵破及瓦解了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逃學概況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而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以中學生比小學生為多,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學校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膽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時,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故中學生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問題、感情問題、自我形象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 綜合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

輔導解碼(2)─尋求心理輔導的十個普遍原因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筆者在不同場合也曾被問及,一般尋求心理輔導之原因是什麼。因他們正考慮自己或身邊關心的人,是否需要尋求幫助。 以下我嘗試例出十項普遍尋求心理輔導的原因及常見例子。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希望以下所提出的可以幫到你。 1. 自覺問題解決不了 有些人在兩段感情中跌盪徘徊,不知怎樣取捨伴侶和情人,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當中,新歡舊愛倆難忘,自覺對雙方也有愛和責任,感到非常困擾,不知如何選擇,有些甚至已出現了情緒、焦慮或睡眠等問題,更甚的是想一死了之 。 2. 覺得 身邊的人 很煩、很討厭或很難相處 一些有強迫思想或焦慮很高的人士,身邊的家人或同事感到他們的要求非常高,很難達到他們的標準,但他們自己不覺得有問題,反而會因身邊的人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而非常失望或大發雷霆,從而產生很多人際上的磨擦和衝突。另外,亦有些中年女士已不知怎樣面對感情已變淡的丈夫和每晚上網打機至半夜的兒子,心中積壓著的失望、沮喪和憤怒已到了一觸即發、忍無可忍的地步。 3. 想知道問題是否很嚴重 有些人發覺最近心情很低落、失眠、胃口不好、集中能力和記憶變差,在網上看到一些資訊後,擔心自己是否已患上抑鬱症,可能很嚴重,又想到自己是否需要看精神科醫生服藥才可痊癒?另外,亦有一些家長因兒女被評估有過度活躍或學習障礙等問題,因擔心兒女的問題可能很嚴重,內心感到很徬徨,不知怎樣做才是對兒女最好,故想尋求專家進一步的意見;更甚的是有一些父母,因未能接受兒女出現問題的事實,而把兒女出現問題的成因歸咎於對方,需要接受心理學家的調解和心理教育。 4. 問題不容易跟別人提及 有些中年男士出現了不舉的情況,看過秘尿科醫生後排除了生理因素,感到自己的不舉問題是因為心理壓力所引至,雖然服用了治療勃起功能障礙以及早洩的藥物,也未能完全進行或享受正常的夫婦性生活,每晚睡覺也感到不知怎樣面對妻子可能提出行房的要求,經常要想出藉口推卻,感到非常苦惱,但又恥於跟別人開口述說自己的苦況。 5. 藥物解決不了 雖然我們知道藥物可幫助緩解精神、情緒、焦慮或失眠等問題,但在受困擾人士心中往往也有一些心結未能解開,雖然服了藥,但其生活、工作或關係等問題亦未能迎刃而解,心中感到很苦惱,又生怕自己長此下去對藥物產生依賴。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