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與公主」的煉成-淺談家庭中的自戀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虛構例子
長兄大明今年十五歲,讀中四,弟弟小明今年六歲,讀小一。他們生於小康之家,父母皆為專業人士,書香世代。在家庭中,他們自幼已被祖父母及父母視為寵兒,總覺得他們比別的小孩好看、聰明和聽話,不愧為其家族後裔。大明在小學時成績中上,初中還可以,但高中後因父母幫他選理科,不切合他的能力,結果成績一落千丈,大明因而不想上學,終日只想在家中打機、上網。父母因受過高等教育,感到很丟臉,已不停為他請補習老師,但也覺沒用,正考慮送大明到外國唸書以解決問題。而小明方面,他的成績雖名列前茅,但在學校經常被老師投訴有行為問題,如與同學相處不來、經常向老師告狀和動輒說不舒服而告病假等,父母都辯稱小明沒有問題,在家中一向很乖很好,還反指控學校老師因管教不善和處事不當,令升上小學後的小明出現不少問題,現正考慮為他轉校。

例子分析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可能不大了解大明的能力在哪方面,又或只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他身上(選理科),因而令大明想放棄學業;另一方面,他們否定小明的行為問題,只將所有責任怪罪學校。這種種的情況都反映了父母和家庭的「自戀」傾向影響了孩子的發展。而這些自戀的種子,亦在不知不覺中已埋藏在大明和小明的心田當中,並在學校的環境和與人相處時表現出來。假如這情況沒有改善,當他們長大後,會帶著不少自戀的心態去處事為人,屆時浮現的問題可能遠比現今更多更嚴重。以下讓我們了解什麼是自戀。

自戀的由來
自戀(Narcissism)一詞的由來,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叫Narcissus的男神,因自覺英俊而喜歡觀看在水池中自己的倒影,最終淹死在其中的故事。在心理學的討論當中,自戀可以是由健康(Healthy Narcissism)延伸到病態(Pathological Narcissism)。心理學家指出,健康的自戀在我們的成長中是需要的,因我們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信。但不健康或甚至病態的自戀,則會有以下特徵。

自戀之特徵
  • 自我中心、傲慢、將自己的需要誇大、自覺很獨特而只有某些境界很高的人才明白自己、需要極多的讚美、有一種應分感、缺乏同理心、會剝削/利用他人、妒忌他人美滿的婚姻或成就;
  • 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但這些幻想往往跟自身現在的境況有很大出入;
  • 雖然表面有傲慢的行為或態度,但內心卻異常脆弱、容易受傷;一但自尊被挑戰或攻擊而受傷,會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應如盛怒或抑鬱;
  • 嚴重可以是一種病態,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自戀之成因
有學者(例如:Torgerson; 2009)指出自戀與遺傳因素有關,亦有討論是與文化有關,例如美國學者Christopher Lasch(1979)一書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提到美國自戀文化的形成和情況。而近年香港「贏在起跑線」(更甚的是「贏在射精前」)的心態,亦有這種過度追求卓越而形成的自戀傾向。另一方面,心理學家的研究(例如:Otway & Vignoles, 2006)亦指出,童年父母照顧的經驗如果是過度讚美或冷漠,是與其日後形成自戀的傾向有關。

事實上,自戀可以影響個人、工作和家人關係等,因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討論家庭中的自戀,可包括以下幾方面。

配偶的自戀
假如配偶有自戀傾向,你發現他/她會出現下面的情況:
  • 只顧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希望配偶凡事以自己為生活的中心,因而忽略對方的需要;
  • 常覺得配偶比不上自己,認為對方很愚蠢、很無用和辦事不力;
  • 當有衝突時,不願承認自己有錯誤,深信問題是對方引起;
  • 因著眼點很不同,與配偶在培育和教養子女上有很不同的價值觀和方向;
  • 會視兒女為攻擊配偶的工具,成為自己與配偶衝突時「贏」的手段;
  • 在這樣恆常的衝突中,輕則影響夫妻感情,造成關係破裂;嚴重可涉及思想控制、婚外情或家庭暴力等。

父母的自戀
如果父母有自戀傾向,其子女會有以下的經歷:
  • 常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父母或家族的延伸;
  • 往往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自覺好像為了滿足父母(未了)心願而存在;
  • 從小到大,也經常覺得被父母控制,沒有自由;
  • 無論客觀上別人覺得自己怎樣好、怎樣有成就,自覺仍未完全達到父母的期望和標準,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內疚感,有些甚至因而想放棄學業或事業之發展;
  • 有部分最終也可能形成自戀的傾向,只以成為某某家族的成員或兒女為傲。

兒童自戀的正常發展
認知發展理論大師皮亞傑(Jean Piaget)指出,因兒童以「自己眼睛所見到的狀況」類推他人,故傾向「自我中心」(Egocentrism),較難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Broderick & Blewitt, 2010)。這個過度期的自戀傾向,假如得到適當的引導,慢慢學習不單以自我中心出發,多考慮他人,一般來說,兒童是可以發展到一個正常的方向。

青少年自戀的正常發展
皮亞傑亦指出,青少年階段會有一些常見的自戀現象:「假想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與「個人傳奇」(Personal Fable)(Broderick & Blewitt, 2010)。
「假想的觀眾」意即青少年經常覺得別人會注意自己,例如當一個十三歲女生轉了髮型之後,在出家門後直至入校門去到課室途中,自覺好像「萬人迷」般有很多人在注視自己外貌的改變。故此,青少年特別著重他們在社交網站的文章或相片是否有人「讚」,沒有的話,他們可以很失落、很不開心。
   
而「個人傳奇」方面,意即經常會想到會有神奇的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把一些問題解決,例如一個被同學欺負的十四歲男生,會希望自己好像電影「蜘蛛俠」中主角的遭遇,因參觀科學館被蜘蛛咬到而擁有超能力,此後同學不敢再欺負自己了。當然,從成人的世界,以上兩種現象都是一些不切實際而自我中心的幼嫩想法。正如兒童自戀的正常發展方向,假如不是去到很嚴重的情況,這種青少年自戀的傾向,會隨著成長的期望和失望之擺動,最終發展成為貼近現實的地步。

自戀兒童/青少年特徵
但假如有一些兒童或青少年的自戀傾向去到一個較嚴重的地步,已對自己或家人構成了一些功能或關係上的損害,他們也可以擁有以上成人自戀的特徵,出現的情況可以如下:

  • 經常只談及自己和想到自己的事,不考慮別人(如家人和朋輩)的感受;
  • 極度渴求別人(如父母和老師)的注意和稱讚;
  • 相信自己是獨特和比所有人好;
  • 經常幻想自己在學業、朋輩關係等很成功,也幻想自己在得到權力和金錢後的境況;
  • 誇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刻意隱藏自己的失敗,甚至為了成功可以不惜一切;
  • 訂立一些不能達到的目標,但與自己現實之處境距離很遠;
  • 因徘徊在自己眼高手低的期望與失望之間,情緒容易經歷「過山車」般的快速高低起伏。

以下我們會嘗試提出一些面對家人有自戀傾向的應對方法,與及如何避免培育自戀孩子的重點。

如何面對配偶的自戀
  • 容許自己不只想到配偶和其需要,也要看自己的需要,學懂照顧自己;
  • 縱使經常被配偶否定,要提醒自己仍是可愛和聰明,以提高自己的自我價值和安全感;
  • 要明白配偶表面傲慢的說話和行為是代表他/她脆弱,極度需要別人肯定,你可以站在「高一線」之角度去肯定他/她;
  • 也要看婚姻關係中正面的部分,例如自戀的人也有其優點,就是比較願意承擔責任;
  • 可與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困難和感受,如基督徒可找教會的牧者傾訴和代禱;
  • 要評估婚姻的問題去到哪個程度,是否涉及沉溺、暴力或婚外情等。有需要時要尋求專業的幫助,藥物治療可幫助情緒、焦慮和失眠等問題,心理治療可處理婚姻、家庭和性格等問題。

如何面對父母的自戀
假如你已長大成人,但仍覺活在父母或家族自戀的籠罩底下,你必須放下他們對你的期望,重新尋找和認識自己,從而尋求切合自己人生的方向,學習獨立自主。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你要放下家庭或父母帶給自己有形無形的好處,好好整理自己未能達到父母期望的挫敗感和內疚感,重新接納自己,從而走自己當走的路。在這方面,家庭治療學大師包恩(Murray Bowen)的觀念「自主而相繫」(Differentiation of Self)(Goldenberg, Stanton & Goldenberg, 2013),談到一個人理想的成長方向是既能獨立自主、又能與人以愛相繫而不失自己,這是一個你可以考慮的成長方向,建議你去多了解這觀念;又或你可找一位心理治療師幫助你學習追求這個成長方向。

如何避免培育自戀孩子
  • 在基督教信仰當中,有一個很出名的禱文,稱為靜思禱告(Serenity Prayer)—「祈求上主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給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我分辨兩者的智慧」。應用在教養兒女方面,我們應多了解兒女的特質和強弱的地方,因材施教,並為孩子定立合理而不過高的目標。
  • 研究指出,要避免過度讚美或冷漠對待孩子(Otway & Vignoles, 2006);如果真的要讚,要讚得「準」,而不是「濫」(顏昭華,2015);
  • 檢視自己的教養技巧(Parenting Skills),例如獎懲是否運用得合宜和一致,包括恆常和前後的一致,與及父母雙方的一致等;
  • 檢視自己的教養風格(Parenting Styles)是屬於哪類型,以下是常見的四種教養風格,當中包含了教養中兩個最重要元素(管教和愛顧)的配合:
    1. 寬容溺愛型(Permissive)— 管教少;愛顧多
    2. 袖手旁觀型(Uninvolved)—管教少;愛顧少
    3. 獨斷專權型(Authoritarian)—管教多;愛顧少
    4. 開明威信型(Authoritative)—管教多;愛顧多
  • 研究顯示,開明威信型是最好的教養風格,能培養出自信和獨立的孩子(Broderick & Blewitt, 2010);亦有研究顯示,寬容溺愛型和獨斷專權型與自戀傾向的形成有關(Ramsey et al., 1996)。

總結
不同的人對家庭有不同的經驗和感受,好的話家庭可以成為人的安樂窩和加油站,但對某些人來說,家庭又可以好像戰場一樣。其實,一個理想的家庭是培養人由幼苗到茁壯成長的地方,一個人的性情、品格、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是源自家庭。著名發展心理學學者艾力遜(Eric Erikson)談到,一個人由出生到青少年階段,當中的成長方向,按次序包括對人信任、獨立自主、進取、勤奮和自我認同的建立,這都是人重要的成長階梯(Broderick & Blewitt, 2010)。不幸地,有些家庭充滿了自戀的思想和教導,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人格會被扭曲,未能達致艾力遜所指的理想成長方向。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家庭中的自戀有更多認識;又或你覺得以上提及的東西似曾相識,深願你能在文章中找到幫助自己或家人的方向。

參考資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Rev.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roderick, P. C. & Blewitt, P. (2010). The Life Span: Human Growth for Helping Professionals, 3r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Goldenberg, I., Stanton, M. & Goldenberg, H. (2013).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8th Edition.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
Lauch, C. (1979).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 NY: W.W. Norton & Company, Inc.
Otway, L. J., & Vignoles, L. V. (2006). Narcissism and childhood recollections: A qualitative test of psychoanalytic predic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104-116. doi:10.1177/0146167205279907.
Ramsey, A., Watson, P. J., Biderman, M. D., & Reeves, A. L. (1996). Self-reported narcissism and perceived parental permissiveness and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7, 227-238. doi:10.1080/00221325.1996.9914860.
Torgersen, S. (2009).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0, 624–632.
顏昭華。(2015年12月)。《孩子,你今日失敗咗未?》。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通訊第20期。擷取自http://www.allianceholistic.com.hk/ni/1228-163818_ahcc%2020_Online.pdf.


原載於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通訊,略經修改。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我為甚麼成為心理學家-寫給尋求職業方向的你

「一念無明」之啟示-人有病?社會有病?

《焦點追擊》-了解兒時受性侵犯對日後成長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