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恕,一個可能的選擇?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虛構例子
陳小姐是一名三十多歲的專業人士,她前去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是因為在工作上經常和上司有很多磨擦;另外,她與男朋友亦很容易有嘈吵。細問之下,當上司對同事有不一致的看待時,她會替他們出頭、與上司理論。而當男朋友偶爾遷就了朋友而犧牲了她,她會非常不高興。此外陳小姐對社會上近年政治不公之現象亦有很大的怨憤,故此她非常積極參與其中,希望可以扭轉政治形勢。可是當她為了不少事情抱不平後,因為去得很盡,破壞了不少關係,得罪了很多人,自己亦感到受傷和疲倦,情緒也很低落,故此她希望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她。

為何不能饒恕?
正如陳小姐的例子,不少前去尋求心理治療的人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事情未能放下,現今的問題背後往往涉及童年與父母之不良經驗,中國人奉行『百行以孝為先』,故此我們大多數不容易承認自己恨父母,極其量只會說不喜歡他們,更多的是對父母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也有一些人自以為與父母關係很好,當重新回想過去,才知道自己對父母也有不少埋藏在心底裡的恨怨。這些家庭中的不幸遭遇,包括童年時受到性、身體或情感方面的虐待、父母疏忽照顧、偏愛或因自戀(譚日新,2016)傾向而犧牲了兒女等。另一方面,亦有一些人被兄弟姊妹、同學、朋友或鄰居欺凌,他們會怪責父母沒有好好照顧及保護自己,以致日後形成對人不易信任。在這些情況當中,他們有些會選擇原諒、放下,也有些不能或不容易做到,有些甚至會責怪自己或上天,最後連自己或上天也不願意原諒,形成苦待自己的傾向,經常怨天尤人。

饒恕是否等如……
有本地婚姻治療師(黃麗彰,2015)在討論饒恕時,對「饒恕等如什麼」提出以下一些疑問:

饒恕=忘記?
英文有一句說話“Forgive but not forget”,告訴我們饒恕不一定代表忘記。

饒恕=交換?
如果原諒人會有好處或者能夠達到一些好的後果,不少人也願意嘗試。

饒恕=一蹴即就?
有人相信饒恕應該立刻、盡快,對於小衝突也許可以,但很深的創傷則一定不能。

饒恕=弱者行為?
有人相信假如我們饒恕人(特別是敵人),就代表向人示弱,試問如果在兩陣交鋒時,怎可這樣?

饒恕=可以強迫?
有些人相信可以要求別人原諒自己,例如有些基督徒會要求被他們苦待的人遵行神在聖經的教導去原諒他們,否則就是被害者在宗教上不夠虔誠。

饒恕=自我犧牲和啞忍?
既然別人用大道理迫自己要原諒他們,唯有『打落門牙和血吞』,一於「死頂」吧了。

饒恕=認同加害者的行為?
有些人之所以不饒恕,是因為覺得如果原諒了別人,就等於認同加害者的行為,會助長他們的惡行。

饒恕=高高在上地赦免?
有些人願意饒恕是基於覺得自己比別人在地位或境界上高超,所以願意像「皇帝對平民」般網開一面。

饒恕=一定要復和?
有人覺得饒恕就一定要和加害者復和,但是因為仍未能真的可以做到,或仍然要與加害者繼續相處,為了保護自己,就不願意饒恕。

饒恕=公義不彰?
有些人覺得被害後最應考慮的是公義的彰顯,而不是去考慮饒恕與否。

饒恕的定義
Dr. Robert Enright 是近年來專注研究饒恕的心理專家,他對饒恕的定義是:「願意對不公平傷害過我的冒犯者摒棄憤怒、放下負面的判斷和行為。同時要對冒犯者寬宏大量,甚至施與慈愛。」(Enright, Freedman, Rique, Enright, & North, 1998),這定義包含了復和的部分。不過,亦有些心理學家(例如:Dr. Ryan Howes)認為饒恕不一定包括復和,應著重個人內在的歷程。Howes2013)指出,饒恕是「一個人內在的歷程,當中包含梳理受傷的部分,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重建安全感及放下對冒犯者的憤怒」。

饒恕的對象
可以包括別人、自己和上天(神)。要饒恕人不難理解,要饒恕自己是因為不少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有時會覺得是自己導致問題的出現,因而怪罪自己,例如有些人經歷婚姻或感情失敗,覺得是「自己蠢」、「沒有眼光」或「識錯人」等而不能原諒自己。另外,怪責上天是因覺得自己的際遇不好,又不能怪罪自己或別人,那唯有是上天的問題了,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如基督徒,因為相信神全善、全能和全知,故此不能接受一些非常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把責任怪罪於神。也有些基督徒說「饒恕神」,他的意思不是指神做錯了而需要人原諒,而是人選擇放下對神的憤怒和不滿,學習重新與祂建立關係。

饒恕的歷程
心理學家Dr. Mark McMinn2011)指出,饒恕不一定要勉強對方跟自己復和,有時候對方可能沒有懊悔之心,又或者他根本不覺得傷害人。故此在實際的情況當中,饒恕往往只可能從自己一方做起,選擇放下,不再憎恨對方。McMinn2011)指出饒恕的個人步驟可以包括:
1. 首先承認自己被冒犯者傷害,接受自己內心有憎恨對方的感覺。
2. 要傾注和流露複雜的感受,例如難過、傷心、憤怒和失望等。
3. 從而整理被傷害的感受、創傷後扭曲了的想法和價值觀。
4. 在整理後,選擇放下,用平常心回望過去的創傷,歸納為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復和的歷程
饒恕之後,在一些情況當中,有人會選擇關係的復和,例如丈夫婚外情後,妻子選擇饒恕及復合。在復和當中,可以考慮下列一些要點:
有時可先由一方饒恕對方後,重新接觸對方,釋出善意開始。
雙方在饒恕的歷程和時間上或許會有差距,必須要尊重對方可能與自己有不同的步伐。
或許要有中間人作出協助和調解。
但最終要雙方都想改變和更生才行,不能勉強。
過程中雙方真心向對方認錯,願意放下自己,重建關係,當中或許會有挑戰和困難,例如很容易在再相處後,勾起以往不愉快的回憶,故必須要有一些堅實的信念和價值觀才可繼續前行,例如重視婚姻承諾等。
過程可能不是一兩次的對話就行,進展可能會是「行三步、退兩步」,又或會有停頓位,故必須要尊重對方步伐和顧慮,關係才可以慢慢重新建立。
有些人會考慮用一些儀式(如重新立約)去提醒自己,希望不再用舊的經驗和角度去看自己、對方和這段關係,例如有一些夫婦會重新買一對戒指為對方配戴,象徵這段關係有一個新的開始,好像結婚時一樣,讓戴在手指上的戒指時刻提醒自己。

饒恕的好處
不少研究(例如Toussaint, Shields, Dorn & Slavich, 2016)指出,不饒恕與身體和心理情緒等問題有很大的關聯,故此不少心理治療師也會鼓勵受導者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考慮饒恕。事實上,饒恕可以幫助我們從創傷中復完,不再以受害者身份生活,所以饒恕可以幫助人展開新的一頁,不再活在過去受害的陰影底下。另外,不少人在自己有新的體會後才能放下過去的怨恨,例如在自己作父母後,才能體會自己父母過去的為難和辛勞,所謂「養子方知父母心」,願意慢慢放下童年遺留下來對父母的抱怨,擺脫過去的束縛,邁步前行。

未能饒恕又怎樣?
當然,有些人不能饒恕,是因為仍要與加害者繼續相處,例如家人因「舊恨」未過「新仇」又增,故此他們與加害者在相處上必須要有智慧、界線和支援網絡,才可以免被對方繼續傷害自己。此外,假如事件可訴諸法律,有些人會考慮用這個方法還自己一個公道,例如有些童年時被性侵犯的受害人,長大後決定採取法律行動,不過,受害人必須考慮在審訊過程中公開侵犯事件對自己及家人的衝擊及影響,作出全面考慮後才作決定。有些信奉宗教人士如基督徒,亦會考慮將審判加害者的主權交給神,相信神可以在今世或死後作出適切的審判,為自己伸冤。

例子分析及治療進程
陳小姐在見了心理治療師一段時間後,發覺父母從小偏愛弟弟,有什麼最好的也給了他,而自己在家中則只有責任的份兒,以致她從小到大對不公平的事情往往有很大反應。她因父母的偏愛而形成了一些信念:「覺得自己不可愛」和「別人會傾向虧待她」,故她在關係模式上必須要「為自己凡事爭取」,否則,經驗告訴她什麼也不會得到,可是在爭取的過程中,因為害怕別人佔自己便宜和覺得對方與自己敵對,她往往會做得很過分。雖然她的原意不是要傷害別人,但當對方感到被攻擊時也會反擊她,「牙齒印」就是這樣形成了。當陳小姐明白了童年經驗對她現在的影響之後,除了學習改善情緒和現在的關係之外,她也願意嘗試原諒父母,在過程中她經歷不少高高低低、思潮起伏、情緒跌蕩,亦發現自己雖然因父母的偏心而不滿,心底卻一直渴望得到他們的愛。當完成了治療之後,陳小姐的情緒改善了不少,與人的關係亦沒有以往那麼多磨擦,也放下了不少對父母的怨恨。雖然她對不公平的事情仍然比別人敏感,但是她已經可以用一個較理智和與人有商有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總結
當然我們明白不是所有不幸經歷也是容易放下的,而饒恕對一些人來說也不一定是一個輕易簡單的過程,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堅實的信念和價值觀才能達到。況且,饒恕必須是一個自願的過程,不能勉強自己亦不應勉強別人進行。假如你知道自己對過去一些事情仍然未能放下,但以往很少想及原諒別人這個可能,我邀請你思考這個課題,為了自己能夠活得精彩、暢順前行,不妨考慮「饒恕」為一個可能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Enright, R. D., Freedman, S., Rique, J., Enright, R., & North, J. (199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In R. D. Enright & J. North (Eds.), Exploring forgiveness (pp. 46–62).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 Howes, R. (2013). Forgiveness vs. Reconciliation.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 in-therapy/201303/forgiveness-vs-reconciliation
3. McMinn, M. R. (2011). Psychology,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 in Christian Counseling. Wheaton, IL: Tyndale.
4. Toussaint, L., Shields, G.S., Dorn, G., Slavich, G.M. (2016). Effects of lifetime stress exposure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young adulthood: How stress degrades and forgiveness protects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6, 1004-1014. doi: 10.1177/1359105314544132
5. 黃麗彰(2015)。幸福的實踐婚姻輔導解構。香港:突破出版社。
6. 譚日新(2016)。「王子與公主」的煉成淺談家庭中的自戀。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通訊 2016 12 月第 23 期。檢索自 http://www.allianceholistic.com.hk/ni/0105-200104_ ahcc23Online.pdf


原載於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通訊,略經修改。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我為甚麼成為心理學家-寫給尋求職業方向的你

「一念無明」之啟示-人有病?社會有病?

《焦點追擊》-了解兒時受性侵犯對日後成長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