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逃學威龍」到「五個小孩的校長」─淺談香港學生學習困難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是講述他是一名二十八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在學校偵破及瓦解了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逃學概況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而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以中學生比小學生為多,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學校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膽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時,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故中學生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問題、感情問題、自我形象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 綜合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