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17 起發佈的文章

「一念無明」之啟示-人有病?社會有病?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前陣子港產片「一念無明」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拿了不少獎項,影片寫實地描繪了一位香港躁鬱症男士 (余文樂演) 的處境,在看的過程中有幾幕筆者也頗有感觸,包括主角父親 (曾志偉演) 面對過去不知怎樣照顧妻子 (金燕玲演) 和未能負上家庭責任,他現在面對兒子病困的無奈,與及男主角令母親離世和女朋友要承擔他債務的內疚等。看完電影後亦覺得翳悶、沉重和有很多無奈,包括整個社會躁鬱的無奈、人在社會上要不斷向上爬的無奈、醫療制度僵化和「怕孭鑊」的無奈、生活空間狹小和擠迫的無奈、教會對饒恕過分粗疏教導的無奈、與及社會大眾對情緒精神病患者標籤和誤解的無奈等。 社會的「躁」「鬱」現象 導演在一個訪問 (黃進,2017) 中,解釋片名「一念」是指到佛偈中「一念生萬念」,說的不只是一個念頭,而是不斷堆疊的思想,而「無名」是指到人往往不夠智慧,不能看清楚什麼是最重要和看破事情的本相。導演希望透過電影說出躁鬱症不單單是指到一個人的病,而整個社會也可能是活在一種躁鬱的病徵當中。而整個社會躁 (即興奮) 的情形,包括人要不斷向上爬,去到一個無止境的狀態,包括「做唔掂就要跳樓」,在社會中要懂得「錢搵錢」和不要做一些「用手謀生」的工作等,筆者相信如果人不是有一點躁狂 (或說過度興奮),也不會做這麼多不顧後果的過度投資或不斷要向上爬的傾向。另外,社會也有鬱悶的情緒,這令我聯想到幾年前雨傘運動及去年的魚蛋革命後,與及前陣子特首選舉帶給不少香港人的一點希望和及後之失望鬱結等。事實上,生態系統理論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Bronfenbrenner, 1994) 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家庭、學校、公司、社區、教會,甚至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歷史等因素,也是環環緊扣、相互影響的,小環境可以對大環境作出影響,大環境更加會影響小環境的狀況,還記得2003年沙士時期,整個社會也強調防菌的重要性,故一些已經常常洗手的人,更可能會去到一個地步像有潔癖 (強迫症) 人士一樣。 醫療系統的失衡 片中的醫療人員,大都是一些「怕孭鑊」冷漠的專業人士,見病人時往往也只是看電腦屏幕,不停問一些基本診症問題,更重要是很著重問病人有沒有「自殺」的高危情形,而護士的建議就是多吃朱古力可增加血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