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6月, 2017 起發佈的文章

饒恕,一個可能的選擇?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虛構例子 陳小姐是一名三十多歲的專業人士,她前去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是因為在工作上經常和上司有很多磨擦;另外,她與男朋友亦很容易有嘈吵。細問之下,當上司對同事有不一致的看待時,她會替他們出頭、與上司理論。而當男朋友偶爾遷就了朋友而犧牲了她,她會非常不高興。此外 , 陳小姐對社會上近年政治不公之現象亦有很大的怨憤,故此她非常積極參與其中,希望可以扭轉政治形勢。可是當她為了不少事情抱不平後,因為去得很盡,破壞了不少關係,得罪了很多人,自己亦感到受傷和疲倦,情緒也很低落,故此她希望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她。 為何不能饒恕? 正如陳小姐的例子,不少前去尋求心理治療的人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事情未能放下,現今的問題背後往往涉及童年與父母之不良經驗,中國人奉行『百行以孝為先』,故此我們大多數不容易承認自己恨父母,極其量只會說不喜歡他們,更多的是對父母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也有一些人自以為與父母關係很好,當重新回想過去,才知道自己對父母也有不少埋藏在心底裡的恨怨。這些家庭中的不幸遭遇,包括童年時受到性、身體或情感方面的虐待、父母疏忽照顧、偏愛或因自戀(譚日新, 2016 )傾向而犧牲了兒女等。另一方面,亦有一些人被兄弟姊妹、同學、朋友或鄰居欺凌,他們會怪責父母沒有好好照顧及保護自己,以致日後形成對人不易信任。在這些情況當中,他們有些會選擇原諒、放下,也有些不能或不容易做到,有些甚至會責怪自己或上天,最後連自己或上天也不願意原諒,形成苦待自己的傾向,經常怨天尤人。 饒恕是否等如 …… 有本地婚姻治療師(黃麗彰, 2015 )在討論饒恕時,對「饒恕等如什麼」提出以下一些疑問: 饒恕=忘記 ? 英文有一句說話 “Forgive but not forget” ,告訴我們饒恕不一定代表忘記。 饒恕=交換 ? 如果原諒人會有好處或者能夠達到一些好的後果,不少人也願意嘗試。 饒恕=一蹴即就 ? 有人相信饒恕應該立刻、盡快,對於小衝突也許可以,但很深的創傷則一定不能。 饒恕=弱者行為 ? 有人相信假如我們饒恕人(特別是敵人),就代表向人示弱,試問如果在兩陣交鋒時,怎可這樣? 饒恕=可以強迫 ? 有些人相信可以要求別人原諒自己,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