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8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一杯涼水!夠定唔夠?」—關懷他人與自我照顧的平衡

譚日新博士 (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過去十多年社會上有不少知名人士承認自己曾患有情緖病,更願意站出來分享如何面對及接受治療的經過,這令社會增加了對情緒病的認識及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另一方面,自去年九月到近月,社會上發生 20 多宗學生自殺個案,當中涉及學業、壓力、關係及情緒等問題,這令社會再一次關注受情緖 / 精神困擾人士的需要,我們亦開始意識到要關心他們,特別如果問題是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我們更覺責無旁貸,希望能防患未然。那到底我們應如何關心受情緒 / 精神困擾人士的需要呢?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了解受情緒困擾人士的基本需要,與及了解如何適切地關心他們而不會耗盡。 受情緖 / 精神困擾人士的需要 模擬個案 ( 一 ) Mary , 35 歲,在大專教書,為人一向踏實、穩重,家庭關係亦好。六個月前意外懷孕,因自覺未有心理準備,感到非常擔心和失預算,幾經掙扎後接受小生命來臨,但卻在三個月左右小產。她開始失眠,食慾不振,兩個月內體重輕了十多磅;每晚半夜醒來後就不能再入睡,早上起牀有很大困難;腦子裏有很多負面思想;對着一天要做的事情自覺不勝負荷,學生的功課和測驗卷遲遲未發回;白天不能集中精神,授課也覺無力,經常獨自流淚,卻説不出具體的因由來;感到心灰意冷,有時候不自覺地會想到死去的父母,心想倒不如早些回天家見他們吧。這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也沒有改善。 模擬個案 ( 二 ) 阿文, 20 歲,大學生,自小害羞,怕接觸陌生人,尤其是年輕的異性。自入讀大學後,阿文的情況更惡化,慢慢逃避到公眾地方或出席社交場合;他盡可能選擇非繁忙時間上學;上課經常選擇獨自坐在角落;到人少的地方購物;出外用膳會令他感到混身不自在;在擠迫的地鐵或巴士車廂內,他會擔心跟別人四目交投;他最怕出席的是多人的場合如大型聚會。阿文覺得很苦惱,因為其實他想結識多些朋友,甚至希望嘗試拍拖的滋味。 作為老師,朋友,同事或同學,你會作什麼去幫助如 Mary 和阿文的受困人士呢?有些人會選擇多 陪伴他們,聽他們傾訴,當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但這足夠嗎?有些基督徒會 帶他們返教會,為他們 祈禱,與他們看聖經,但覺得好像作用也不是很明顯,而有些受困擾人士 ( 如阿文 ) 亦會抗拒,那到底應怎樣關心他們呢? 為何...